“比如很火的卡皮巴拉■★◆★,那它为什么会这么火呢?如果你有这个好奇和疑问,它可能就是一个可做的选题,你可以去继续挖掘■◆。”以“治好了年轻人焦虑和内耗★◆■★”的卡皮巴拉爆火为契机◆◆◆,邓依云在中梳理了本土原创IP的开发之路,及其背后的商业价值。
此前,邓依云并没有系统地做过财经新闻报道★◆◆◆★。本科在《南方周末》■◆■◆★、澎湃新闻实习时,她接触的是社会新闻类选题■■◆★。真正和财经新闻产生联系是读研期间在财新的经历。当时,实习生们可以选择加入民生组或金融组■◆◆■◆★。她凭借着自己此前的实践经验,和自己对社会新闻的兴趣和熟悉◆★,选择进入民生新闻组★◆。然而,和邓依云的想象的不太一样,财新作为财经类媒体,其民生组也是从宏观财经领域中划分出来的。◆■■◆“当时(民生)组内两个关注点★■◆,一是教育,二是医疗,都会和相关产业★■◆、公司有较多关联。”
邓依云决定以人的故事为切口◆◆■★★■,将城市的发展串联成一条新旧产业交替的时间线。在家乡发展转型中回乡的人■★★■■、在老牌白酒企业工作的人◆★■◆、城市转型后在新能源产业工作的人、能切实感受到环境变化的航运人……人的命运与城市发展相生相连,个人经历也依托于城市、产业变化的宏观背景。这样的写作对于邓依云来说,是财经报道和人物报道的结合,也是城市发展经济逻辑与生动个体故事的平衡。
这篇稿件,算是邓依云追求二者之间平衡的一个较好尝试。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城市特稿,“像我们之前写公司★■★★,比如名创优品或者小红书,其实算是有比较规范的操作,重要的是理清逻辑。但这种城市特稿需要你去到当地,真实地去体验环境,去和当地人接触,把这些感性的东西和理性的逻辑结合起来。”
邓依云刚开始对财经新闻并没有太多兴趣,选择做财经新闻是她权衡之下的选择。“从行业里了解的东西◆★★,还有知识、人脉,客观来讲比社会新闻能够积累下来更多。”
邓依云认为◆◆◆■,对于想要尝试财经报道的新手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将日常现象和财经报道相连接的敏锐度。■★★◆★“大部分新记者可能更多会报消费方面的选题,因为消费和我们的生活会联系得更紧密一些◆★■。如果经常出去吃喝玩乐◆★,你可能就会观察到很多现在消费趋势。比如霸王茶姬开了多少店?是不是花了很多钱在营销上?其实就是很有趣的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于是■◆◆★,一个曾被中止的选题,变为了一篇丰富立体的财经报道,就这样呈现在读者面前。
一篇财经报道需要呈现出来的数据和信息,并非只是简单地从资料中摘取◆★■■★◆、整合、堆砌,而是要从不同选题的特点出发,将数据作为选题内容的支撑和印证◆■★■。“数据是要和内容结合的。”
做的过程对于邓依云来说,称得上是更加“艰难”。前期策划时,邓依云在采访对象上预计兼顾民营和政府养老机构。然而,她联系了三个县城的民政部门,要么只得到官方的宣传材料,要么直接被拒绝采访。“出差前一两周★◆◆◆,我和实习生同学四处打听★◆◆■■★,但直到临近出差都还迟迟未定下目的地”,政府采访资源的缺失让邓依云陷入了犹豫和踌躇。在编辑“先去采访了看看★★”的鼓励下,她最终选择了先去到光山县◆◆,和民营养老院创办者何应峰夫妇聊一聊◆■◆。★■“我想■■★,在知乎上分享经验的何应峰会更加真诚。■■◆”
每当被大家问起自己是做什么领域、跑什么条线时,邓依云仍有些纠结和犹豫。★★■★“一方面觉得自己好像一个没有明确的条件或者方向,对长期的积累和发展来说是不是不太好。另一方面又觉得好像也挺好的,可以去写不同的东西★■◆,了解不同的东西。”在做财经新闻的过程中★■,她渐渐找到了内心的平衡◆★★。刚开始对财经领域并没有明确兴趣的她,如今已经能按照自己的方法和习惯去做出自己满意的财经报道,也能在商业报道和选题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产生去了解一个公司或品牌背后的运转和逻辑的渴望。
如今,邓依云已经获得自洽,“不同类型报道有着不同思路,不用强求一定要做什么”。同时◆★★◆,她也仍然诚实地表达:“我还是更愿意去关注与人有关的东西,我写人物报道时是更舒服的状态■◆。◆◆”人物报道对她来说不像财经报道,是纯逻辑、纯理性的产物,而是去感受、理解具体的人,在采访中去探索生活化的细节,用细节去立体化鲜活的个体◆■★★。◆■◆★“写人物的时候,我可以代入一些感性的东西,也会喜欢他们表述的那些细节。”
邓依云也观察到越来越多小剧场开进商场,记者的敏锐让她被这个趋势所吸引。她发现剧场进商场不仅是演出行业的新趋势,也与商业地产的变化相关。在消费者逛商场购物的需求缩水之下■★◆★,剧场这种体验式项目★★■◆★◆,是商业地产在经济下行时期的新试验,反映出消费者对于商场的社交◆■、娱乐的新需求。演出市场和商业地产的双重视角让这个选题的价值和角度都丰富、立体起来◆◆。除了对剧场方的采访★◆◆★◆★,邓依云还对商业地产相关人士进行了采访◆★★★★,在里探索小剧场进入商场的生存现状和背后的商业逻辑◆◆。
迈过初学者门槛,在长期的学习和关注后,记者会对某个公司或某个细分领域逐渐熟悉,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理解,积累出一个专业记者对于财经信息、数据的敏感。但即使是入职两年后,邓依云仍诚恳地说:“每次拿到一个新的选题,如果是你之前没有研究过的行业,或者没有长期关注的公司,那做题其实都是一个从头开始的过程。”
事实上,JELLYCAT这一选题起初是编辑观察到,交给两位实习生去做的★◆■◆★■,但后续没有成功推进。再拿到这个选题时,邓依云有些犹豫■◆,担心时效性已经过去。编辑凭借对消费市场变化的敏锐感知,认为该选题仍有价值◆■,于是邓依云便开始接手选题★★■◆■■。
邓依云仍然记得,从就业市场疾病歧视的司法角度入手时,采访的一位律师对她说:“我觉得你们做的(稿件)非常有意义★★■★,可能会推动制度或者政策的变化★◆■。★◆■”这样的夸奖让邓依云有些心情复杂,“我其实是觉得没有那么夸张。做这么多年新闻◆◆■■,我觉得媒体的作用没有那么大。”在她看来,记者只是尽量提供不同角色◆■■◆◆★、角度的探讨,但收到这样的反馈,对她而言是久违的鼓舞■◆★■。
2022年,邓依云和同事一起做关于,想找核酸检测公司进行采访。她和同事列了一长串核酸检测公司的名单,拿着长长的电话清单◆◆◆■★,一个个拨通★◆■◆◆、被拒绝、再拨通,最终找到了愿意接受采访的核酸检测公司。“你也可以说运气,但是这个运气就是在你前面打了这么多电话的基础上积累出来的★■◆◆■,最终才能抓到这一两个◆◆★。”
当JELLYCAT玩偶成为成年人的安抚玩具和社交货币,邓依云从情绪消费的角度剖析了其走红之路;当《新闻女王》里的职场金句爆火★■,邓依云关注到TVB公司的兴衰与自救◆★◆◆■◆;当名创优品因联名而被排队抢购,邓依云聚焦其品牌全球化的出海之路◆◆★。她尝试从日常生活和兴趣中沉淀问题,让笔下的财经报道脱离了精英化的视域★★◆,蒙上了一层生活气息。
首先是资料的收集。邓依云认为,面对新的选题,多方面的资料收集尤为重要,这个过程也是记者逐渐对一个新的公司◆■◆★、行业建立认知的过程★■■◆■◆。一般来说,针对公司或者品牌,她首先会去查看经营方面的数据,关注它的营收表现,再通过阅读相关报道大致建立对品牌的认知◆■◆■。公司本身之外■◆■■■,行业和市场的分析也是至关重要的视角。◆■★■“从外部来说,它在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市场里面是什么情况?它和同类公司对比是什么情况?从内部来说,公司的业务情况■◆、增长的基础◆★、营收状况如何?这些东西都需要有扎实的研究。”在邓依云看来,在收集选题相关资料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找到报道切入口和使得记者本身快速成长起来的途径★★★■■■。
■■“我感觉城市的调性就是人的调性。◆◆◆◆”这一趟实地的采访也让邓依云在非典型的财经报道中再次拾获人与环境、与人之间细微具体的感受◆■◆■★。“第一天到的时候可能就挺晚了■◆■◆■,11点的样子★■◆◆★,我们去吃了点东西★★◆◆,但是外面都还挺热闹的,夜生活很丰富。老城区那边还有夜市,非常有生活气息。”城市的松弛感投射到市民们身上◆◆■◆★■,有晚上十点还愿意出门接受采访的采访对象■★■★,有边吃火锅边进行的采访,有采访对象热情邀请记者去他家里看看,有带着记者边走边聊、爬山望远的高校老师。“可以聊出很多生活细节,(采访)就是平时的生活状态。★★■◆■”
此前◆★◆★,选题中止很大部分原因是采访受阻◆★◆。实习生联系到JELLYCAT官方在中国负责营销的员工时遭到了拒绝,对方给出的理由是:“品牌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只有JELLYCAT毛绒玩具生活的世界,真人与玩偶不会出现在同一个载体中,避免大众将JELLYCAT视为一家公司和生意人■★◆◆◆■。◆★★★★■”而邓依云却眼前一亮,这套拒绝的话语正体现了该公司“让产品自己说话”的理念。于是她将这个要点写进了报道中■★★★■,让■■“拒绝”本身成为了一种发现。
同时,自身的兴趣也是她寻找选题的锚点。◆■“我对一些泛文化领域,比如文娱、影视会更感兴趣◆◆◆★★。★■★”
在这篇报道中◆◆,邓依云关注到在网络上被成年人哄抢的儿童玩具JELLYCAT的走红,分析了其品牌理念◆■、产品特点、营销模式,以及具有时代特性的情绪化消费模式。
查找JELLYCAT相关资料时◆★,邓依云发现,现有JELLYCAT的国内外报道中◆★◆,不同文章呈现出来的是不同的数据★■★★◆,有的甚至还存在矛盾之处◆◆★■,有的并未说明数据来源,整体而言数据并不翔实◆◆★◆■■。这让邓依云找到了突破口★★■■■,她决定从数据的收集和核查入手■■。JELLYCAT并不是上市公司■■,所以也没有公开的财报◆◆■★◆。但邓依云查阅大量外媒报道和国外网站时却意外发现,英国有◆★“英国公司注册处■★★■■”(Companies House)这一部门◆◆◆◆■◆,可查询到详细的公司数据。JELLYCAT作为在英国注册成立的品牌,相关营收数据也收录在其中。“我当时找到这个数据觉得还蛮好的,因为我之前确实没看到过任何报道有这么详细地把这个数据找出来过★■■◆。”最终在邓依云报道中,JELLYCAT的营收、毛利、增长等数据被清晰地呈现出来。
邓依云在《第一财经》也会有一些其他泛财经领域的尝试■■◆◆★■,比如探讨,讲述★■◆。做这篇稿件的经历让她印象深刻。这篇稿件发布时,邓依云收到采访对象发来说最近抗体指标终于正常的好消息。但歧视的症结不在于疾病, “这件事终究需要制度上的改革。”
无法从小红书官方获得采访信息,邓依云就从外围入手,去寻找和公司相关的人★■★。小红书作为社交媒体平台,最相关的就是在这个平台上生产内容、赚钱的博主◆★★■★■。邓依云在和编辑讨论后,决定从MCN机构和头部KOL以及品牌方入手,从他们的角度去看看这个平台的变化和发展。邓依云查阅了小红书过往的报道◆★◆■,了解整个公司的基本信息◆■◆★、发展历程、运营逻辑、广告营销◆◆■★◆、人事变动之后,不确定性渐渐消解,对于公司的认知逐渐建立◆■,最终决定以小红书slogan的变化为脉络来梳理公司发展历程。
2024年7月23日★◆■★★,邓依云在朋友圈里分享了自己的报道★■,配文惋惜地写道“被迫舍弃了一些生动的细节◆◆”,同时又肯定这是“上半年做得比较满意和有突破的稿子★◆。”这是邓依云自身性格和偏好与财经报道属性之间存在冲突的缩影。更喜欢在社会新闻中洞察人与社会连接的她,如今却在财经新闻中不断突破自己■★,寻找一种微妙的平衡★★■◆。
从自身兴趣出发,产出三篇不同角度的报道;从演出市场到商业地产,三个选题环环相扣。邓依云在不断的观察与采访中,探寻新的可能性,财经报道的深度、广度也由此拓展★★★■■■。
2023年10月,邓依云拿到一个。她第一反应是◆★■“这个题很大”,时间又很紧张,自己对小红书这个公司也没有太多关注和了解,又预计无法采访到小红书官方相关人员■■。种种困难下,她无法入手,陷入焦虑中,◆★★◆“我其实当时有点打退堂鼓,也觉得这个事情很难做★★。”
在邓依云看来财经报道是很T(逻辑)的■★★◆★◆,而自己却是一个注重感受力的INFJ(MBTI中的“提倡者”人格)。但这种个人特质偏好与财经新闻本身并不冲突,反而可能碰撞出奇妙的张力。邓依云以其丰富的内在感受力,在财经报道中伸出与日常生活相连的触角,她试图在商业逻辑★■◆■、财经数据的专业性追求,与对社会文化生活的洞察■◆★、感受之间寻求一种巧妙的平衡,让财经报道的叙事也展现出贴近日常消费和生活习性的生命力。
前往光山途中,邓依云在摇摇晃晃的绿皮火车上,心中满是焦虑和不安◆★★。出乎意料的是,何应峰夫妇毫无保留地向她敞开,让邓依云得以深入了解到县城养老院的运营状况,也帮助她联系到了当地政府的采访资源。“还挺幸运的,他们又帮我介绍到了其他的人■■◆◆★★。何应峰人真的很好◆★◆◆★■,请了一天的假,开着车带我把县城其他的养老院都逛了一遍。”看似是依托运气和他人的善意采访才得以完成,但邓依云却坚信,“运气背后也有很多努力的成分★■◆◆◆■。◆■★”
邓依云以教培行业整顿为背景操作的■■★,呈现了◆◆★■◆“继续停止线下培训和集体活动”的消息频频流传时★◆◆■★,新东方、好未来等补习巨头股价大跌的行业面貌。而对于医药、疾病相关话题,记者往往更需要从药品挖掘到背后的公司◆■◆、产业,明晰整个市场格局。在操作报道时,如果要追溯曾获中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的药品康伯西普为何■★★◆◆“出海折戟★■★”,就需要去了解其背后的公司——康弘药业。企业背景与发展、“出海”试验对公司股价的影响、试验期间公司的营收状况等■◆◆,都是邓依云必须理清的问题★■★★。要获取公司相关的股价◆◆■★、营收等商业数据◆★◆■◆◆,就免不了与公司财报、行业研报等资料打交道,这也成了现在邓依云最为稀松平常的工作■◆。
正如邓依云在JELLYCAT的报道中所写,“一家经营了25年的品牌突然★■◆■◆‘翻红’◆■■,背后有其必然性,比如品牌理念和产品品质■◆★◆★,同时也与某些具有时代性的社会情绪密切相关◆◆◆■■■。”通过对小红书上关于JELLYCAT相关关键词的笔记进行分析■◆◆,邓依云发现★■◆,小红书相关讨论普遍呈现积极情绪◆■◆★,“可爱★◆◆”★◆“宝宝”★◆◆★“快乐”等词汇是笔记中的高频词。这些数据为■■★◆★“情绪消费”提供了佐证,同时也丰富了稿件的数据类型和视角。
邓依云的朋友圈里记录着她观看一场场演唱会、演出的印记。2023年■★■■,作为忠实观众。一连看了好几场演唱会的她■◆◆■,对“演出热”最大的感触就是◆■■■■“抢票都抢不到”◆★■■。疫情后,人们走出家门,更加渴望线下的连接。在当年■■■“消费市场复苏”专题中,她选择从自己的兴趣和切身感知入手观察整个演出市场。恰逢《第一财经》2023年末的年度盘点,邓依云便将目光聚焦到演唱会上■◆,将原本对整体演出市场的消费观察“升级成更大的稿件”。在中,她分析了演出的火爆现状、演出市场和地方经济间的良性互动,以及当前演唱会市场的复苏到了何种程度、盈利状况如何。
2022年毕业后,邓依云进入《第一财经》杂志■■■,正式成为了一名财经记者◆◆◆。《第一财经》作为一家致力于关注公司■■◆、商业现象的泛财经媒体,除了为关注财经知识的精英人士提供信息,也以其时尚★■◆★、有趣的调性面向更加年轻的群体。《第一财经》对于记者并没有严格的对口条线划分,只要是感兴趣的现象都可以报题。这也让邓依云在选题时可以趋近自己的兴趣◆★■■■★,展现自身的特性■◆。
“写了之后我感觉演唱会和那些中小型演出还挺不一样的。在采访那些中小型剧场的时候,他们会说其实演出市场没有那么好,演唱会其实分走了这个市场的很大一部分。■■◆■”邓依云认为,中小型演出在大型演唱会的火爆下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于是她以脱口秀和舞台剧两类中小型演出为切口◆■,写下。
邓依云目前的选题大多都是消费方向★★★■。她往往从身边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出发,“可能是社交媒体上的讨论,或者是身边的年轻人,看看大家都喜欢什么样的东西。但是现有的很多讨论没有从商业角度或者产业角度去分析,那我就觉得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去做★★。”
刚入职《第一财经》时,邓依云会负责公司研报栏目的撰写。从医药健康领域的复星医药到互联网公司Meta,从股价到营收★■★★◆,她开始学着看公司财报。“公司财报里有很多数据■■■★◆◆,你搞不太清楚它具体指的是什么。比如说利润分为毛利润、净利润■◆◆■◆、规模净利润等,这些词最开始都要一个一个去查★■★◆◆■,哪一个能更准确地反映经营情况。”
想要从零开始成为一名成熟的财经记者◆◆◆■■,“最关键还是去实践■■,去做”。邓依云认为自己不像有些同事在日常生活中对选题已有积累■■★■,“我拿到一个选题可能也没那么熟悉,但我会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它的了解。”
原标题:《第一财经邓依云■■★■◆:以生活兴趣与个人特质拓展报道边界 记者手记·财经》
至今★◆,距离邓依云成为一名正式的财经记者已经两年,她不断接触一个个新的领域,同时也感知到了整个市场的变化趋向。◆★★◆★“现在整体的消费市场也不是很好,能写的选题变少了。之前有很多新的消费品牌出现,但这几年可能大家听到更多的都是(品牌)倒闭的新闻。”虽然消费市场活力消减,但在邓依云看来并不是无题可写,而是要去变换侧重点★■,去拓展新的观察★■◆。“虽然整体上来说出现的新品牌可能没有原来多了■■★◆◆,但这个市场总还是会有新的动向和新的变化■★。今年我们也提到了情绪消费和兴趣消费的概念,未来应该会有更多可以关注的东西。”
这次经历是她在面对报道时心中不安与畏难的缩影。“我觉得每次做稿子的焦虑★■,就来自于未知和不确定性。当你通过资料搜集◆★◆■,对这个事情的认知逐渐清晰了,确定了一些比较重要的采访后◆■◆★◆■,焦虑就会缓解很多★■◆。”